废清的博客

高超的中國機長和電影裏落後的性別觀

【提要:在內地電影界商業大潮,流量大戰的大環境下,《中國機長》應該算是一部比較成功、能引發觀眾思考的商業大片。制作剪輯精良,有爆點,燃點,淚點,愛情點,親情點,有國家,也有群眾,有專業性,也有笑話,有人生感悟,也有生活的小細節。作為群像劇和職業劇,《機長》裏所展現的諸多航空業細節令人擊節嘆賞,兼容了職業劇的嚴謹和鏡頭語言的工藝。相比於《戰狼》等軍方直接投資的商業片,《機長》對國家元素的運用和植入更加隱形也更符合商業邏輯。雖然是個人英雄主義的敘事角度,產自中國大陸的《機長》依然無法擺脫國家主義的幽靈。同時,需要指出的是,《機長》電影中仍嚴重存在對女性的物化和性化,並對女性職業中的情緒勞動 (emotional labor) 未做出明確的批判姿態,簡單地用敬業精神來掩蓋女性在職場中受到的不公和歧視。筆者認為,內地電影制作人需要更加擁有性別意識,即如何在畫面和台詞中不歧視性地展現女性形象。】


​《中國機長》這部電影,改編自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機組成功處置特情的真實事件,講述了“中國民航英雄機組”成員與119名乘客遭遇極端險情,在萬米高空直面強風、低溫、座艙釋壓的多重考驗(摘自百度百科《中國機長》),最後成功迫降成都雙流機場。電影片頭便強調是基於真實事件做了很多戲劇化的處理,以此來達到過關的觀影體驗,不讓觀眾在觀影的過程中睡覺或覺得無聊。單純從觀影體驗上來說,中國機長確實不錯,有爆點,有燃點,有淚點,有愛情點,有親情點,有國家,也有群眾,有專業性,也有笑話,有談感悟,也有生活細節。這樣一部元素眾多的電影,確實為分析評論提供了諸多的素材。但同時,我也意識到,在這部元素眾多的電影中,一篇短短五千字的非專業影評,很難去談論這部影片的好壞。所以,筆者只能說,在這部電影裏呢,找到了一些不錯的元素,好的、壞的都有,想通過這篇文章來探討一下。

職業和群像電影所體現的價值

​首先是好的方面,關於這部劇的屬性,我把它歸類為職業劇+群像劇,可以對標日本的《code blue》和《律政英雄》。相比於《legal high》那種大多靠戲謔誇張手法推進故事情節的片子,《中國機長》各種航空業職工的技術細節展現就看得我目不轉睛。其中既有飛機起飛前,空乘和飛行員對可能遇到的飛行困難的討論,也有女性空乘人員檢查手指指甲,空乘人員一起背誦遭遇險情時對乘客講的話,還有地勤人員淩晨四點通過搬運車配送航食和機上用品…… 各種職業細節的支撐讓這部影片變得豐滿,可以說,剪輯和拍攝手法都很精良,也讓講職業劇的細節片段不枯燥,甚至讓觀眾在想,自己每日的生活中,有哪些同樣的值得稱讚的行業規範和職業細節。攝像機的鏡頭恰似一雙眼睛,帶我們去發現每一個細節裏所包含的職業精神和行為準則,這既是一種外在的對行業準則的服從,也有一種內在產生的職業感和認同感。當你的一次微小操作可能會給他人的一生帶來不同的時候,尤其需要嚴格遵守職業精神和操作規範。

​另一方面,這部電影也不否認這次危機中每個個體所做的努力,而不僅僅將功勞歸於英雄的機組成員或機長劉長健。從這個角度講,電影具有一定的普世價值,也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民族多元性。機組成員和管制中心、民航氣象中心在處理這次航空危機中的努力我就不贅述了。尤其想談一下看似和機組成員沒有關聯的人們。首先,飛機上的乘客也有一定的功勞,面對如此險情,沒有瘋狂失去理智,這本身就是大功一件了,電影裏有一位男性乘客推著餐車,試圖沖開駕駛艙大門的時候,很多乘客都在阻止他。關曉彤等飾演的飛行愛好者值得一提,諸多網上愛好者作為專業的社會力量,在危機中或多或少也可以幫上一些忙。在這部電影裏,首先是飛行愛好者團體從網上找到了3U8633掛的險情信號,到飛機場旁邊的山坡上拿望遠鏡觀測飛機的降落過程,並通報給管制中心,也是他們在這次危機處理中的貢獻。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全面深度參與中國國內危機處理和救災的線上組織,比如筆者所參加的某民間災害信息援助社,本來也是一群小眾的網上救災志願者聚集之後開始協助政府救災,之後逐步形成了一個相對固定的網絡社群。

在闡述了該電影作為職業劇和群像劇的特征後,電影也讓我意識到社交媒體時代,整個社會在面對一次普通的航空危機中的諸多脆弱性。一架飛機的失聯,足以牽動機上128名乘客和空乘人員的家屬和親友。由於信息的迅速傳播,恐怕在十分鐘之內,這128個人的生命安危就緊緊牽扯著幾千個人的心。社交媒體和現代傳媒的傳播速度,極大地提高了看似與這次危機毫無關聯的普通人對類似風險的感知,並且,這樣的傳播通常具有無序性和不可預測性,讓現代人本來就脆弱的神經時刻感知到風險的存在。所以,與現實社會無縫鏈接的網絡社會上,每一個人都不是孤立的。即使坐飛機坐得少,在看到了航班3U8633失聯的信息之後,也開始慶祝自己上次坐飛機“劫後逃生“。一架失事飛機撞山的視頻,如果在各大社交媒體上病毒式的傳播,也能讓人們對風險和危機的感知呈幾何式的增長,這還不算那些無法停止的微博轉發和微信群傳播。在第一次讓人感受到風險後,人們還要一次又一次地重溫危機的發生。即使飛機平安脫險著陸,關於這次危機在網上的討論也不會隨之停止,各種謠言、人身攻擊、猜疑也會接踵而至,直到下一個新聞熱點,或者等本次的新聞註意力周期過了 (issue-attention cycle) ,人們對這次航班的關註才會下降。每次網絡熱搜和微博超話,你不去找上他們,他們就會通過app內置的小程序主動找上你。所以從人性和傳媒學的角度,《中國機長》側面展現了現代人的心理在社交媒體時代的脆弱性。

另外,令我在意的是,電影裏面選擇性地刻畫了一些藏族角色,一般都是帶有藏傳佛教的信仰。他們在危機面前所表現的從容淡定,遠非沒有宗教信仰或某種信念支撐的人能比的。乘客席上坐的一位退伍老兵,自稱要去西藏看雪崩犧牲的戰友的墳墓,支持他面對危機時內心的力量,就遠遠超過飛機上其他只會抱著手機搞直播,玩遊戲的年輕人(僅就電影裏透露的信息來看,這個細節不一定具有現實代表性)。

好萊塢個人英雄敘事下的國家主義陰影

​“事實也要謹慎地說”, 關曉彤飾演的飛行愛好者兇著臉,用肘部撞向了旁邊的一位技術宅男同好。“事實也要謹慎地說”,這句台詞真的引發遐思。電影裏這個小姑娘怕是經歷了多少網絡暴力,現實生活中接受了多少政治宣教,才得出了這麽一個無比正確,無比與中國政府的審查精神高度一致的話啊!即使是事實也要謹慎地說出,不謹慎地說就會以尋釁滋事嫌疑被詢問,就會被網警帶走。而到底由誰來判斷你說話夠不夠謹慎呢?——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這樣一句無比普通的台詞反而激發了筆者去捕捉,這部明顯受到好萊塢個人英雄主義敘事影響的電影裏的國家主義幽靈。

傳統意義上我們研究國家,會從本尼迪克特 · 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體》所講的文字或文化認同的維度去思考。但文化畢竟不是生活中隨時都真實可感的,對於當代的中國,基礎設施建設恐怕更能讓人從物質的角度去感受國家的無所不在。寬廣的機場跑道,先進的航空管制台設備,規模龐大的救援隊伍,再加上直接受到省政府國家資產監管會控制的川航,一切都是國家權力和能力的直接體現 (中國政府對航空業的調控監管以及政策變化,請參見The China Journal 論文:Eaton 2013)。影片中橫跨軍方,民用的航空通訊系統更是一種連接國家各個物質系統的脈絡。歷史社會學研究指出,一個國家領土上的物體通過通訊系統(郵局,電報,航空通訊等)進行溝通,在溝通過程前後可以產生集合體效應 (assembledges)。在國家各系統高效率溝通和強大的後勤能力裏,公民在腦海可以形成國家是一個整合的有機系統的觀念,而不會認為國家是由各個官僚機構拼湊出來的效率有限的一個組織(Joyce and Mukerji 2017)。

電影既然叫做《中國機長》,自然是在影片中植入了很多國家主義的元素,像是為了機場應急緊急出動的車隊,為了避讓遇險的川航飛機一聲令下讓所有戰機全力避讓的軍用通訊,還有片尾朱亞文飾演的航空監管局領導對機長“怎麽這麽牛”的由衷讚美。這些都是國家意志,國家動員能力,國家基礎設施的延伸和體現。當然筆者並不是說,國家主義的宣傳一定就是壞的。電影資方所要求的宣傳,和對廣電審查制度的配合,很難讓一部院線大片避免國家意識形態的植入。有趣的是,相比於《戰狼2》和《紅海行動》這些由軍方直接投資的片子裏對國家主義、民族主義毫無掩飾的鼓吹,《機長》似乎在國家主義的宣揚上,要克制、間接、溫和和高超許多,從而更加不顯突兀和凸顯鏡頭邏輯。在中國影迷逐漸對 “舉著中國國旗穿越交戰區!” 這類戰狼式吼叫起雞皮疙瘩後,《機長》通過職業劇化的處理,強大基礎設施和國家動員能力的展現,一道國家命令下萬人服從的情節,從物質和意識形態上共同完成了國家主義的巧妙植入。可以預見的是,《攀登者》,《機長》們的香港導演和投資方們,還會在未來兩三年內,通過對國家主義更高超植入,來賺取經濟下行期裏,內地觀眾的感動、眼淚和來之不易的工資。

相對失敗的性別觀和性討論

​雖然《中國機長》確實有很多好的地方,但是我不得不嚴厲批評這部電影的性別觀和編劇有意識傳遞的性討論。這些都不禁讓我感慨,為什麽一部國內的主流商業片的性別觀還如此落後。好萊塢的“政治正確”被人詬病矯枉過正的同時,中國國內商業大片卻一點基本的性別意識都沒有。這種落後的性別觀至少體現在三個地方,一是電影中刻畫的女性外貌和形象;二是電影鏡頭語言和台詞中明顯的對女性的歧視;三是男性角色與女性角色性暗示互動的尷尬。

還是先說一說好的一方面,電影中焦俊艷所飾演的民航氣象中心領班確實展現了不錯的職業女性的魅力,外形靚麗,著裝得體,專業能力極強,處事沈穩果斷。幾位女性乘務員也展現了自己的職業素養和作為職業女性的同理心,知性感。這是我看到的積極的地方。但是總的來說,這部電影的性別觀還是比較失敗的。首先是對女性外貌形象的刻畫上。電影在女性角色臉上使用的濾鏡,依然是美圖秀秀式的高光,精修,磨皮,即使是中年女性角色也難逃魔爪。在關曉彤和孟子義上,這種美顏處理尤其明顯。我並不是完全不同意在電影裏修皮膚,畢竟光滑、清晰、白皙的女性皮膚目前來說依然是國內商業電影的吸錢利器。可既然是一部群像劇,女性的顏值有相對較高的,當然也有世俗意義上不是那麽好的,既然有那種膚白鵝蛋臉鉆石臉的鏡頭,為什麽在修片的過程中,不能允許女性皮膚臉型不是那麽符合標準的鏡頭出現呢?中國女性的身體既是物理的,也是性別符號化的,也是從屬於男性的。《中國機長》在352平方米的imax銀幕上,如此反覆地展現女性陰柔精致的,服從於男性審美的外貌,不惜代價地為歐洲白人殖民者所鐘情的臉型和膚色背書。恐怕,在思想和素質還沒有白人化之前,對女性外貌的要求就已經白人化 (white washed) 了。

再來說,電影鏡頭語言和台詞中對女性的潛在歧視。這種歧視不僅是語言,身體上的,還有心理上的,女性社會角色上的…… 先說語言,電影裏一些女性空乘人員上廊橋之前,有一對候機乘客的對話,大致內容是,我覺得空姐的身材好好,屁股蛋緊貼著裙子。這個對話下意識地展現男性視覺對女性身體的物化。還有女乘務員進駕駛艙前,男性飛行員通過貓眼看到的曼妙的女性身材和對男性同事回味滿滿的笑容,這種裸露的性語言鏡頭毋庸置疑就是電影批評家勞拉·穆爾維(Laura Mulvey)所批判的“男性窺視”(male gaze), 即觀眾通過影片中男性角色的視線觀看作為客體的女性角色,通過銀幕展示女性臉部、雙腿等部位的特寫鏡頭,直接觀賞、玩味、消費女性的身體。在觀影過程中,男性觀眾的力比多 (libdo) 得到前所未有的釋放,從而獲得窺視的“視覺快感” (Mulvey 1975)。從社會角色的角度來講,在電影尾聲,空中危機的一年之後,一位女性空乘表示自己想要“孩子”了,這是不是說明,電影潛在地在讚揚女性傳統性別角色的回歸。除此之外,電影沒有對女性空乘成員所做的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r) 做出應有的批判,而是以一種職業精神為之掩蓋辯護。美國社會學家霍希喬爾德 (Arlie Hochschild) 對女性空乘人員的研究發現,女性空乘人員,無論自己有多累,面對多麽庸俗的男性乘客,都必須無條件地去表現出真誠的職業笑容,用一雙聆聽的耳朵去接受乘客的各種需求(Hochschild 2003)。 在電影中,面對坐頭等艙第一排的墨鏡胖胖男乘客的刁難,乘務長畢男只是一遍一遍用微笑來滿足這個男性乘客的諸多無理要求,端飯送水,而不是意識到自己其實正遭受職業和男權的雙重壓迫和束縛。這些台詞和鏡頭語言,飽含著對於職業女性還有空乘人員的性別歧視。在劇內和劇外,劇組都沒有對這些鏡頭和台詞做明顯的批評和指正,這是很不應該的。

最後是電影中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互動的尷尬。英國政治家切斯特菲爾德曾說:“女人只是長大的孩子;她們有著娛人的口舌,有時顯得機靈,但卻沒有實在的理性或理智……事實上她們只有兩種情感:虛榮和愛情。” 這話對於現當代深受性別社會建構論影響的人來說,純屬胡說八道。但是對於電影裏所體現的男女關系上,似乎深得精髓。女性可以擁有理性和力量嗎?當然不可以,除非你展現一種男性氣質。也難怪下飛機時,粗暴無力的胖胖墨鏡男乘客會對讓飛機轉危為安的女乘務長畢男說,“如果你是個男人,我真願意叫你爺們兒。” 而畢男並沒有明顯否認或者搪塞過去,而似乎是默默接下這個嚴重性別化的讚賞。同樣的問題還發生在杜江飾演的第二機長梁棟和孟子義飾演的美麗頭等艙女乘客身上。“飛高高原航線,兩個機長可以輪流開,所以我出來坐坐休息休息。” 梁棟走出駕駛艙,到了美麗女乘客的左邊坐下來。 “美女,你一個人去西藏幹什麽,” 梁棟色瞇瞇地盯著女方道。 “沒什麽,就散散心。” 臉已經被後期美白刷得慘白的墨鏡女乘客冷冷地回應。

關於這個情節,我專門咨詢了一位現在已經是民航飛行員的高中同學。他說,從飛行員規範上,不在執勤期的梁棟出駕駛艙坐下休息是完全可以的,但是作為機組服務人員,這種對服務對象的輕佻和性暗示是有違職業道德的。如果從這個角度而言,梁棟犯的錯其實是違背了機長劉長健所說的“敬畏規章”的。當然,錯了沒問題,電影裏至少要對之有所批評來表明態度,可這部電影裏我沒有看到劉機長有任何對精蟲上腦的梁飛行員的批評。當然類似的細節還有很多,似乎在電影裏,女性就只有坐在那裏坐等被勇敢的小鮮肉們打量、調戲、待顏值而沽的待遇的。從這個角度想,這些互動是否又體現了當代中國社會裏男女關系互動上嚴重的權力不平衡?

應該說,作為一部雄性激素爆棚的電影,中國機長的編劇和主創還是無法改變用陰莖去思考問題,用性去衡量女性和女性們的社會關系。我翻了一下主創團隊,發現還是有女性主創的,比如監制李錦文,還有來自博納影業的制作人曲吉小江,可為什麽在電影制作的過程中,女性主創們依然要保留這麽多性化、物化女性的鏡頭和台詞呢?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結語:心有敬畏才能走得更遠

​批判了這麽多,我還是想說《機長》這部電影在當代中國商業片市場裏還算很不錯的了,瑕不掩瑜。尤其是片尾,機長劉長健所說的話令人深思:“敬畏生命,敬畏規章,敬畏責任”。我非常欣喜地看到,敬畏生命被放到了規章和責任之前。是的,當我們是一個被職業所框定的社會人,一個被責任所規範的道德人之前,我們都需要對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有敬畏之心。即使這句話化用自十八大以來安全工作的宣傳用語,我也覺得和電影末尾的氣氛不違和,因為它擺脫了一貫意識形態宣傳話語的空洞和宣教性。但是,我們同時也要不斷反思,是誰在給我們規定需要去敬畏的邊界。筆者前文提到的,國家權力外的自由,和性別平等的觀念,是否也應該屬於我們要敬畏的對象呢?如果你做不到這些偉大的敬畏,那其實也沒有關系。電影也告訴了我們這些普通人該如何更好地擁有敬畏之心,這不僅僅是影片裏藏傳佛教的念珠和轉輪所體現的一種宗教儀式感,也不僅僅是職業精神對人的規訓和潛移默化的熏陶,而是要心存對他人生命和幸福的敬畏——我在這個社會和工作中所做的抉擇,是要對其他人負責的,是會對他人的幸福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的。因為我要負責,所以我必須把自己承諾过的事情不打折扣地做好。

—— 感謝這部影片,告訴我們,心有敬畏才能走得更遠。

参考文献和引用:

  1. Joyce, P., and C. Mukerji. (2017). The state of things: state history and theory reconfigured. Theory and Society 46 (1): 1–19.
  2. Mulvey, L. . (1975).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Screen, 16(3). 6-18.
  3. Hochschild, A. R. (2003). The Managed Heart: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A: Berkley.
  4.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中国机长/22802460?fr=aladdin#3 .
  5. Eaton, S. (2013).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advancing state: The case of China’s airlines reform. The China Journal, (69), 64-86.